成都  切换城市
房产网APP下载
扫描下载客户端
厂房网公众平台
扫描关注
改革开放40年 | 成都:西南腹地的开放高地

          与全球22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贸进出口总额近20年增长26.5倍,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数近10年增长10倍,从半封闭内陆腹地到全方位开放高地......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东南沿海城市,一路吹向了位于西南腹地的中心城市成都,40年来,成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一份包容的胸襟,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成为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

 

 

从“制造”走向“智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便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电子、机械、冶金、化学、航空航天等工业都成为推动成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就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刘强进是成都无缝钢管厂的一名退休焊工,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那时候钢管厂还在东郊地区,周围还有很多其他厂子,我们厂生产的无缝钢管在全国产量第一,由于工厂效益比较好,在当时的人看来,能在这里上班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座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却遇到不少难题。“一方面,成都的工业大多都是服从国家对工业总体布局的需要,解放军工167厂、白药厂......这些工业无法按照经济规律以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衣食住行、锅碗瓢盆这些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工业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成都地处西南内陆,远离沿海、沿边口岸,闭塞的区位使成都难以发展。”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成西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东郊地区的工厂开始陆续关停,我们厂虽然没关,但是产品竞争力低下经营困难,生产规模和效益一直在下滑,有一段时间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刘强进说。

       面对改革开放前奠定的工业基础和遗留下的问题,成都市政府把工业转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都又开始重视提高产品质量,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曾经辉煌的东郊工业也难逃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等老旧工业的弊端。直到21世纪初,成都的工业再次陷入发展瓶颈,产业科技含量低,高端产业少。成都市武侯区宣传部部长董里说,以武侯区为例,鞋业生产规模虽然较大,但是多数为贴牌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一双高档女鞋最低只能挣2%的加工费。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成都市政府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据了解,2010年9月,成都市委出台了《成都市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10)》,明确指出成都未来发展高端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航空、电子信息等。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姚毅表示,发展高端产业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城市动力转型与重塑,也是实现城市功能升级的必然要求。

 

 

夯实工业基础,

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

 

        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建设无疑是基石。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要增强成都西部经济中心的功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服务业核心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

 

       而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工业历来都是成都发展的根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成都工业经济不仅实现稳步回升,更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据了解,成都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在国内较早启动编制了地方制造业2025规划,2016年底工信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按照《方案》,成都将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对14个重点产业提出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的计划,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找准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

厂房网客户端

手机抢占房源